11月的凌海已步入严冬,在海参养殖区的水下,海参“宝宝”蛰伏在礁石中缓慢生长。凌海处于北纬41°55′,是我国最北部的海参养殖区。由于气候寒冷,海参生长周期长,养殖三年才能捕捞成参。凌海的海参养殖区地处大凌河入海口的河口区域,属于生物多样化的环境,海参饵料资源充足,盛产的冷水海参无论从品质还是品相上,都是辽参中的极品。凌海市农业农村局渔业科科长张健指向不远处的海区介绍道,“凌海的冷水海参年产量近3万吨,占全国总产量12%,占辽参总产量的35%”。实行生态养殖、健康养殖的生产模式是凌海发展海参养殖业的着力点。近年来,凌海市培育创建13个国家级海参健康养殖示范场,1个国家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,海参育苗总水体达47万立方米,从源头保证了海参的优秀品质。养海参、卖海参、 “做”海参,一字之差的背后是凌海对海参产业发展思路、发展方向、发展规划的全新定位。为推动海参全产业链提质升级,凌海市坚持“政府有为+市场有效”双引擎驱动,当好海参产业发展的“店小二”和“媒婆”,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,深化产、学、研一体发展,深耕校企联合,延长海参产业链,提升价值链。近年来,凌海加快海参全产业链创新发展步伐,变优势资源为产业优势,做足特色、做优品质、做强融合,举办海参采捕节、海参全产业链创新发展大会、“惊喜凌海 乐享畅游”文化旅游季等一系列文旅活动,深化央地合作,借船出海,与中国渔业协会共同打造“中国生态海参之乡”,让“海参肽”“海参皂”“整半拉”等海参产品,搭乘媒体、网络快车走向全国,与消费者一网情“参”。截至目前,凌海市共注册31个海参品牌商标。海参精深加工企业达58家,海参流通企业92家,海参冷链仓储企业30家,小小的海参成为带动1万余从业人员、全产业链年产值达30亿元的大产业,凌海海参产业走出了育苗、养殖、加工、文旅融合发展,经济效益与生态环保共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。
刚刚过去的海参秋捕季,对凌海市的参农来说又是一个丰收季。各大海参精深加工企业开足马力,把捕捞上来的冷水海参加工成冷水鲜食海参、即食海参、海参肽等海参系列产品推向市场。养殖生态冷水海参、发展海参精深加工业,凌海的海参产业正由养海参、卖海参,向全产业链创新发展“全速转型”,为建设全面振兴新突破的海上“蓝色粮仓”,打造强有力的“蓝色引擎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