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水池中应设立进水和排水管道,通常排水口在底部。进水管应在池壁一侧,为方便排泄物、食物残渣等便于清除,池底需要保持少许坡度。整个养殖场需要进行合理的布局,充分利用水和环境资源,但也要考虑到承载能力,不要擅自加大养殖密度。养殖大鲵的时候,最重要的就是水源,如果有山泉水最好不过,通常水质有保证,只是随着季节变化,温度也有较大起伏。

除了冬季以外,其他三个季节有助于大鲵的正常生长,可以设立管道,把水引入养殖场所,有利于降低成本。但如果附近没有山泉,也可以抽取地下水,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水温通常较为稳定,不会受到气候变换的影响,而且不易受到污染,让鱼在四季都得到正常生长。

只不过从成本的角度来说比前者要多一些。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通常可以分为两个阶段,首先需要培育苗种,等大鲵体长超过三公分以上时,可以进入成鱼养殖阶段。

投苗之前要先进行鱼体消毒,确保每平方米水池中保持50尾左右。平时需要准备新鲜的冰鲜或者活鱼饵料,冰冻以后可以起到一定杀菌效果。每次投喂时需要定时定量,在两小时内吃完,如果喂的是新鲜活鱼,可以在同时之前先放入盐水中消毒。伴随大鲵的成长,个体差异逐渐凸显,所以可以把规格差不多的放在一起。日常还应经常换水,并对养殖池进行清洁。

贯穿整个养殖过程,应该把病害的预防作为重点。在购买鱼种时,就应从可靠的厂家处详细了解是否经过免疫,排除隐患后方可投苗养殖,不要将生病的鱼放入水池。如果发现患病需暂时隔离,病死后无害处理。确保饵料无病毒细菌,不要随意从野外捕捞鱼虾,工作人员要有防病意识,对经常使用的生产工具进行消毒清洁,在水中使用的药物确保安全无污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