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门搜索: 大鲵 鱼苗 海参
今天是: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行业资讯 » 水产病害 » 鲍鱼海参病 » 正文

夏天鲍鱼难养活?民间度夏有妙招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8-09-13  浏览次数:2219
核心提示:在全球变暖与大气环流的作用下,高温天气持续控制着北半球。虽然立秋节气早已过去,但在不少地方,暑热一时难消,高温仍在持续。陆地动物
 在全球变暖与大气环流的作用下,高温天气持续控制着北半球。虽然“立秋”节气早已过去,但在不少地方,暑热一时难消,高温仍在持续。

陆地动物尚可借着改变栖息位置来躲避高温,时时暴露于海水中的鲍鱼却避无可避,逃无可逃。那么,面对高温,鲍鱼将受到怎样的生存胁迫,它又是如何“避暑”的呢?

鲍鱼:热到冒火

 

 

过高的水温条件

在众多海产品中,鲍鱼属于“娇气”的类型,对生存条件的要求尤其严苛——水质清洁,溶氧丰富,饵料新鲜,盐度和温度也要保持在一定范围内。

我国主要养殖鲍鱼品种为皱纹盘鲍,其最适生长水温一般为18~24℃。水温达28℃时生活不正常,30℃以上则能引起死亡,特别是四龄鲍更不耐高温。九孔鲍的生存温度为9~32℃,生长温度为15~30℃,最适生长温度为26~27℃。

我国南方地处亚热带,沿岸海水年平均温度为18.6~22℃,月平均最高水温出现在8月,为28.1~29℃(李太武等,2004)。

可见,南方夏季居高不下的水温对于鲍鱼的生长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。

鲍鱼属于无脊椎动物,在无脊椎动物体内血细胞是最主要的免疫防御机制。水温过高会影响血细胞内各种酶的活性,从而影响鲍鱼的生长。

海水温度上升还可能通过促使胚胎过早孵化、抑制其代谢活动。另有研究表明,鲍鱼精子形成对温度极度敏感,过高的水温对鲍鱼繁殖力有显著的损害作用。

除了抑制繁殖和胚胎发育,过高的水温条件还加剧了海洋生态系统中病原微生物和疾病的传播。随着水温升高,病原繁殖与生存率升高,疾病传播速度加快,使鲍鱼发生严重疾病。

左:健康鲍鱼 右:生病鲍鱼

 

高温伴随着缺氧

海水中溶解氧含量与海水的温度、盐度有密切关系:水温、盐度升高,溶解氧含量会下降。

有研究表明,低氧或缺氧的条件对于鲍鱼的生长、代谢、免疫、内平衡等都会产生明显影响。从近年情况来看,每年的8、9月份都是海区缺氧死亡事件的高发期。

作为移动能力较差的腹足类生物,鲍鱼面对这种海水低氧或缺氧的状况,难以像灵活游动的鱼类那样避开低氧区、去往有氧区,而几乎只能靠自身生理结构和新陈代谢上的策略来勉强应对,其抗低氧的能力也较弱。

因此低氧或缺氧对于鲍鱼来说是严重的威胁。

 

避暑妙招

 

野生鲍鱼喜欢栖息于周围海藻丰富、水流通畅、避免阳光直射的岩礁裂缝或石棚洞穴。不同种类、大小的鲍都有各自适应的栖息深度和场所。通常鲍的年龄越大,越趋向于生活在水深处。

同时,将栖息地转移至水温较低的深水、洞穴也是野生鲍鱼规避夏季高水温的措施。

野生鲍鱼活动区域较广,可以自由选择栖息地,但养殖鲍鱼对于生活条件的选择可就非常局限了,还是得依靠养殖者的悉心照料。

如今为良好地解决南方鲍鱼“度夏”的问题,各地养殖者集思广益,设计了哪些避暑妙招呢?

南鲍北养

鲍鱼对海域水温要求极为苛刻,过高的水温对于鲍鱼生存而言是致命的打击。为了让鲍鱼“如鱼得水”,每年5月初,福建连江鲍鱼苗将通过活水船运至北方海域“避暑”,冬季11月底再运回南方“过冬”,次年夏天再运回北方养成,等到国庆节销往市场,一个周期为两年,如此反复。

据调查,我国约有20-25%的鲍鱼是利用这种方式解决度夏问题的。

相比传统养殖模式,“南鲍北养”方式有四大优势:一是生长速度更快,一只鲍鱼苗(2.2厘米)半年内可长到4.5厘米,在南方仅为3厘米;二是成活率更高,在北方有80%,在南方不超过50%;三是产量更高,一个周期下来将是传统养殖的2倍;四是更健康,可以规避南方台风、赤潮带来的风险和污染,提高鲍鱼品质和口感。

异地度夏的鲍鱼两年后约巴掌大

 

据业内人士介绍,“南鲍北养”最大的难题是成本与技术,尤其是在运输方面。曾有养殖户尝试过汽车运输,但成本高;也尝试过渔船运输,但死亡率10%,一不小心就会“全军覆没”。有报道称,去年五月福建连江已成功建设先进的鲍鱼专业运输船,通过船上先进的喷淋式供水系统可保证养殖环境的高含氧量,从而将运输途中的鲍鱼死亡率降至零。

海陆接力

南鲍北养的方法虽然从根本上解决了环境水温的问题,但对技术设备的要求较高。除了南鲍北养外,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方法来帮助鲍鱼度夏——“海陆接力”。

“海陆接力”指的是建设陆地室内养殖池,在每年夏季水温升高时,把鲍鱼从开放海区运到陆地的池子中,以避免直接暴露于环境中导致的高温。

陆地工厂化养殖时,可以人工调节水温、盐度、光照、含氧量等条件。在室外高温情况下,可以采用建设循环水温控系统,利用制冷机降温。

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人工控制鲍鱼生存环境,还可以防台风、规避南方赤潮与天敌,但成本相对较高。

“深”谋远虑

随着深度的增加,海水温度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。因此给鲍鱼“降温”最直观的办法便是增加养殖水深——通常利用增加吊绳长度的方法,将鲍鱼养殖篮的位置下调1-2m。

此方法在南方养殖户中普遍使用,虽然步骤简易,但真正实施起来难度较大,降温效果并不突出。

炎炎夏日,鲍鱼饵料的投喂也有讲究。夏季水温高,海藻易腐烂,叶状体腐败沉于底部,导致水中氨态氮增加,溶氧减少。易引起培养环境恶化,影响鲍鱼的正常活动。故建议每2-3天投饵一次,合理减少投饵量,避免养殖区内废物沉积。

当然,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每年的“度夏”问题,还得从鲍鱼本身出发。我国主要养殖鲍鱼品种为皱纹盘鲍,皱纹盘鲍原为北方沿海种类,耐寒性强但抗高温力弱。虽然南方的水质、饵料条件十分适宜鲍鱼的生长,但这位“北方姑娘”在每年夏季仍旧会出现一些“水土不服”。

目前,我国已有研究单位正在研发能够耐高温的鲍鱼新品种。希望在不久的将来,耐高温的鲍鱼可以早日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,解决南方鲍鱼养殖业困扰已久的大难题。

人们笑称,发明了空调的威利斯·开利让全人类得以“夏日续命”。那么在鲍鱼的世界中,辛勤的鲍鱼“铲屎官”们是不是也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呢?

 
 
[ 行业资讯搜索 ]  [ 加入收藏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违规举报 ]  [ 关闭窗口 ]

 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