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门搜索: 大鲵 鱼苗 海参
今天是: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行业资讯 » 淡水鱼资讯 » 正文

生态保护机制倒逼“淡水养殖之乡”渔业转型升级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21-10-29  浏览次数:448
核心提示:  10月18日,大化瑶族自治县大化镇流水村岜雷屯陆基圆形池养殖基地,65个直径8米左右的圆形池错落有致,池里鱼儿穿梭往来,好
   10月18日,大化瑶族自治县大化镇流水村岜雷屯陆基圆形池养殖基地,65个直径8米左右的圆形池错落有致,池里鱼儿穿梭往来,好不热闹。

  “把地下水抽到池里,通过‘微滤机-氨氮分解池-动植物过滤池’水质净化系统进行过滤,然后将达到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的水进行循环使用。”广西盛博渔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梁克介绍,当初决定在陆地上建池养鱼,“实在是迫不得已。”

  2019年6月起,按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定位和发展要求,大化县对红水河上的大化、百龙滩库区及岩滩电站库区主河道1.24万多个网箱进行全部清理,碧波荡漾的库区河面被列为禁养区。

  红水河在大化县境内蜿蜒160余公里,昔日的“淡水养殖之乡”如何持续推动渔业振兴?“面对严峻考验,我们探索实践登陆转型的渔业健康发展新路。”该县人大副主任、县渔产业组组长韦幼梅说。

  “好鱼得用好水养。红水河‘用’不了,我们就把文章做到岸上来。”梁克说,刚开始时,公司在贡川乡龙眼村建了一个7亩大小的鱼塘,引山泉水养殖鲈鱼,“不能将水直接排入清澈的红水河,又没有污水处理设施,每批只能养3500尾鱼,年收入仅万余元。”

  在水产部门的引导下,该公司投资400多万元,在池塘底布设排污管道,采取虹吸方式将底污排至尾水处理系统,达到清洁效果后向外排放。“可以常换水,增氧量大,养殖量增加到20万尾,达到专业化生产、集约化投入、商品化产出的效果。”

  “由于场地有限,无法扩大规模,就生出了陆基养殖的想法。”梁克介绍,公司从华中农业大学引进陆基圆形池养殖新技术,并于2020年初在岜雷屯建设养殖基地。

  “今年4月首批鲈鱼上市,共55吨,销售额150余万元,纯收入达30万元。”梁克说,从市场反映来看,客户对“陆基鱼”的肉质也很认可。

  “不仅水质有保障,所用饵料采购时间、来源以及鱼的每天健康状况都有记录,符合绿色、健康、高养殖的要求。”大化县农业农村局水产站站长韦汉英说。2020年,该公司养殖场荣获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称号。

  截至目前,大化县已有4个养殖场获得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称号,建成、投产陆基圆形池121个,年内全县渔业产量预计逾1.6万吨。“我们还将在有好水源的乡村,利用荒塘、淹没地等大力发展陆基圆形池循环水养殖,推动渔旅融合,让红水河绿水长流,造福百姓。”韦汉英说。

 
 
[ 行业资讯搜索 ]  [ 加入收藏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违规举报 ]  [ 关闭窗口 ]

 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

 
推荐图文
推荐行业资讯
点击排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