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又被称为陆基工厂化养殖、工厂化养殖、工业化养鱼等,是面向现代渔业养殖需求的水产养殖技术。具有生产效率高、占地面积少的特点。而国外一般称为循环水养殖,主要特征是水体的循环利用,控制养殖生物的生活环境,进行科学管理,从而摆脱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源条件限制,是一种高密度、高单产、高投入、高效益的养殖方式。
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特点
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实质是养殖生产的工业化,生产过程可控,可以跨季节养殖,产品像工业品一样可以有计划地均衡上市。
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特点:
1、用水量少,可利用较低质水源,对水资源要求较低;
2、占地少,对土地资源的要求低;
3、养殖密度高,单位耗水产量大;
4、易于控制生长环境,鱼类(以及其他养殖种类)生长速度快,生长周期短;
5、饲料利用率高;
6、水循环使用,利用系数高;
7、排放的废水废物少,能集中处理,对环境无压力或很小;
8、不受外界气候的影响,可实现常年生产。
现阶段我国工厂化水产养殖发展的主要特点
21世纪以来,我国工厂化养殖加快发展速度,特别是养殖品种的增加和水处理技术的创新带动了投资的增加。据统计,2007年我国工厂化养殖的规模已近3000万m³ , 产量22.1万吨。其中:淡水工厂化养殖规模为1625万m³以上, 产量13.4万吨;海水养殖规模为1367万m³以上,产量8.7万吨。这一时期养殖生产呈现以下特点
(1)养殖生产投入持续
增加,部分地区产业化开始形成。民营企业投入到工厂化养殖中的人力、物力、资金、技术呈增长趋势,各地对工厂化养殖前景普遍看好,国家对发展工厂化养殖给予相关支持和一定的政策保障,发展力度总体趋强。
(2)养殖品种不断增加,养殖技术日趋成熟。
随着渔业科技的发展和对国外优良养殖品种引进力度的加大,各类养殖品种不断增加。工厂化养殖不再局限于少数名贵品种,普通淡水鱼也开始进入“工厂车间”进行养殖。不但单项技术如水处理技术、零污染技术等日趋完善,成套养殖技术也开始成熟。
中农天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
(3)科技攻关与技术引进相结合成为重要技术支撑。
为探索新的养殖模式、水的重复利用和污染零排放,国家通过不同的科技平台对工厂化养殖的关键技术进行科技攻关,取得了许多实用性成果。近年来国家倡导的健康养殖、无公害工厂化水产养殖还带动了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设备进入中国,如臭氧杀菌消毒设备、沙滤器、蛋白质分离器、活性炭吸附器、增氧锥、生物滤器等,对工厂化循环用水养殖生产设备(设施)的更新和改造、促进养殖水循环使用率的提高和提高养殖经济效益起了重要作用。
(4)养殖生产管理逐渐建立起完善的生产质量标准体系。我国加入WTO以来,国家对养殖产品实施追溯制,对工厂化养殖的全过程实行质量控制追踪,包括水质、饵料和药物等,对工厂化养殖企业的要求则更高。因此,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大中型养殖企业注重建立完善的工厂化养殖HACCP质量控制体系。在建立具有地方特点的高密度养殖设施系统的同时,注重养殖系统、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。
我国渔业发展对循环水养殖需求迫切
1、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工程经济性分析
运用工程学和经济学的方法,通过经济性分析,以寻找适当的生产负荷和养殖规模,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。
2、建立经济型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
根据我国工厂化养殖的发展状况、水产品的需求、水产品养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的现实情况,将循环水养殖水处理技术与工程化生态净化技术相结合,建立经济型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,实现养殖过程的节水、零排放。
3、突破海水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技术难点
集成国内外先进水处理技术,创新海水养殖水处理新模式、新技术,开发“经济(造价低)、实用(满足生产功能要求)、好用(生产管理方便)”,能够满足不同用户、不同养殖对象生产需求的设施设备。
4、研究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关键生产技术
高密度养殖条件下,密度胁迫作用会引起动物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,研究养殖对象在高密度环境下的适应机制,掌握养殖和育苗生产中的适当放养密度。
5、提高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自动化水平
目前养殖生产管理过程缺乏生产预警机制与控制策略,研究集成最新的自控技术,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,实现养殖精准生产的数据信息采集处理、诊断决策、过程设计和控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