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科技的发展也给养殖业带来新的技能,原本早已踪迹罕见的娃娃鱼,也成为养殖户们的养殖产品之一,甚至在高利润的趋势之下引来大量养殖的人,一度导致娃娃鱼的市场价格暴跌。很多人都表示奇怪,娃娃鱼养殖之后,到底是卖到餐桌上,还是卖给国家成为国宝呢?其实这两者都不是,而是让娃娃鱼陷入尴尬的地位。

一、娃娃鱼的重要性
娃娃鱼有一个非常古老的名字,称之为“中国大鲵”,对于它的记载可追溯到名著《山海经》当中,是属于两栖类动物,形状上与鳄鱼有些类似。最早可追溯到1.6亿年之前,也就是比人类的历史还要长,和恐龙同属一时代,因此是属于远古生物中的一种。而由于其通体都非常柔软,因此与蜥蜴类也高度相似。而娃娃鱼这个名字的由来,最主要还是来自于它的叫声。
我们都知道,由于近代环境的变化为导致很多生物都面临着生存困难,更是在人类过度捕捞的过程中,很多动物也濒临灭绝,而娃娃鱼就是濒危的一种生物。在物质条件相对来说比较紧张的年代,在抓到娃娃鱼之后,不管其外形多么奇特,终究难以遏制成为餐桌上的美食。

那时候的人一旦在周边水域当中发现这种超级肥美的大鱼时,都会想方设法捕捞回家,然后再以各种烹饪手法成为食物。甚至为了能够吃到更加新鲜的娃娃鱼,捕捞者还会用尽各种手段,其中一种叫做甲氰菊酯的农药,是其中最典型的方法之一,既不会很快杀死娃娃鱼,只能使它暂时全身麻痹,以此保持鱼肉的新鲜。这种手段之残忍,实在令人咋舌。
也就这样,这种原本存活率不算低的远古生物,数量却以惊人的速度下降,以山西为例,在70年代的时候存活的大概还有10吨左右,而到了1994年只剩下2吨,而几乎所有的河中、水潭中,都再也没有了娃娃鱼的踪迹。虽然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时,就已经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。虽然有着国家的高度重视与保护,但终究还是难以让娃娃鱼更多地存活下来。

二、尴尬的事情发生了
在娃娃鱼被保护起来之后,也做出明确规定但凡捕捉、贩卖、宰杀的都是属于犯法行为,但却为何依然有人看到在大型的水产市场,能够看到有鱼摊在贩卖娃娃鱼,并且价格还并不低,大概是在80-150元每斤。而我们都知道,在中国的水产市场是受到严格管理,这些公然叫卖的娃娃鱼到底从何而来?
实际上,这些在售卖的娃娃鱼并非是通过户外捕获,而是来自于人工养殖,而这些人工养殖的鱼便可以自由贩卖和食用。而由于它的价格非常高昂,还一度引来一大批养殖户热情投入,并且大肆扩大养殖数量,因为从一开始一斤从几块钱到几十块钱,到最后市场价格更是高昂到令人望而却步的境地。

据了解,在2006年时期,一条雌性娃娃鱼每年的产能可以达到大概3000条幼崽,而幼鱼在养殖到大概4-5公分的时候,一条的售价超过千元。也就是说,一条雌性娃娃鱼一年之内所能够创造的价值高达400万。
而眼红这种高利润的人并不少,于是纷纷加入到娃娃鱼的养殖行列当中。也正是这种一拥而上的模式,也终于迎来了令人尴尬的结局,不少养殖户以2000元一斤所购入的娃娃鱼,却在2008年的时候,不得不以200元每斤的价格抛售。很多人不理解为何亏了整整10倍的价钱,这就是不考虑现状就疯狂入场养殖,到最后导致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。

三、娃娃鱼“江湖地位”受到威胁
它的市场价格就像一个谜一样令人难以捉摸,在2008年亏本到很多养殖户“大出血”,不得不放弃养殖。而在2013年之际价格又一次被炒热了,一条个头不算大的鱼,价格能够突破千元。在此之际,又有很多人不顾前车之鉴想着狠狠入场捞一把,可这一次是直接让养殖户“倾家荡产”,从一斤30元一路暴跌到5元一条,前后价格对比简直是天壤之别。
而对于那些匆忙入场打算大捞一笔的养殖户来说,最后不得不拆除养殖装备,有的不得不退出养殖队伍。据统计养殖户们的娃娃鱼,能流入市场,最终登上餐桌的仅有百分之三,至于剩下的大多卖给了刚入行的新手。而那些辛辛苦苦养殖出来的娃娃鱼,最终的形式却是以“放生”的方法来结束,除了养殖户外,其他人看到这里谁不是准备拍手称快,表示为国家保护级别的动物无偿增加了数量。

其实这种做法并不是在给国家的稀有动物增加数量,而是在以“劣币驱逐良币”,因为养殖过程中已经让娃娃鱼的“血脉”和“种类”变得不再纯洁。简单点来说,养殖出来的娃娃鱼,在品种方面早已与原始的娃娃鱼存在天壤之别,而那些养殖户直接将人工养殖的品种放归到大自然之中,无疑是对那些原始娃娃鱼“江湖地位”的威胁,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让国家所保护的对象已经被混淆,让真正需要受到保护的“国宝级娃娃鱼”处于极为尴尬的地位。

结语
在很多层面上,确实鼓励人们的积极性,尤其是在保护国家濒危动物的行动上。人人都想尽最大可能谋得更多的财富,这或许是生存的本质,难以直言对错。但很多时候的疯狂行动,却足以毁掉很宝贵的东西。就像如今对于娃娃鱼的保护,已经陷入一种更加艰难的境地之中。